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时间: 2024-06-09 05:27:11 |   作者: 景观坝

详细介绍 首页 > 产品展示 > 景观坝

  编者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全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在水利部网站上搜索“病险水库”,仅标题中含有这四个字的文章就有532篇;而在百度中输入“病险水库”,找到的相关网页则有近3330000篇。现实的数据表明,作为世界上水库最多、总库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病险水库的数量不容忽视。

  2011年1月8日,江西宜春天气晴朗。站在石溪水库的大坝上,袁州区水务局局长李新民的心情也十分开朗。“去年6月份的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多了三四倍,水库库容一下子就满了,我真的很担心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不过,幸亏我们提前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才安然度过了汛期。”

  水库在建设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用重要,但我国很多水库却相继出现了病险,严重影响了水库安全运作和效益发挥。对于病险水库的综合治理,全国正在大规模进行。

  根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的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病险水库3.7万座,病险率达43.7%。水利部的资料显示,从1954年有溃坝统计以来,我国发生的水库溃坝3515座,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型水库,约占99.3%。1993年某省库容330万立方米的沟后水库垮坝,造成下游重大损失;1995年某县库容仅十几万立方米的小湄港水库垮坝,造成下游一片汪洋,教训惨痛。

  病险水库,特别是小型病险水库的存在,给每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带来重重隐患,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投上了厚厚阴影。

  2010年的夏季汛期,47岁的梁邦德终于能松口气了,因为如今不用再提前放水,腾空几米库容备汛了。而在2007年前,身为重庆市九龙坡区团结水库管理所所长的他,每年都有两件发愁的事儿:旱季愁无水、汛期愁泄洪。“一年到头就忙着这两件事情了,若不是正在为水库忙,就是因为担心水库而忙。”这位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团结水库工作的渝州汉子告诉记者。

  九龙坡区团结水库位于九龙坡区西彭镇迎新村。该水库坝长118米,宽150余米,流域集雨面积55.3平方公里,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和防洪为主,兼有养殖等综合效用的重点小(1)型水利工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费、人员等的不足,加上缺少安全检测设备设施,1959年建的团结水库渐显疲态,下游坝坡发生沉陷、浸润线高,且无排水体;溢洪道泄洪能力不够、下游段未衬砌,翻板闸门锈蚀严重、启闭不灵;放水闸门及启闭设备锈蚀和渗漏严重;坝体白蚁危害严重等。看着相伴多年的水库的病态,梁邦德的心像被慢慢的变多的石头压着,感觉喘气都不顺。

  “人命关天,汛期未到,我们要早早把水放掉,怕的就是洪峰来了水放不出去。最开始水库是按照20年一遇标准设计的,要是赶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坝顶能反水1.9米!只能提前放,多放。”梁邦德说,“不过,这样到了用水季节,能放到田里的水也就不多了。”

  即使是在病险水库已经受到足够重视的2010年,入汛以来,连续几轮强降雨也造成我国小水库险情频发。

  我国水库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60、70年代,主要靠群众大规模投工投劳修建,水库建设先天不足,加之水库管理体制不顺,后天缺乏管护经费,现在进入了“高发病期”。

  周放平是江西省水利厅建管处处长,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和水库打交道。谈起水库,他也有着辛酸的时候。“2010年汛期,江西省部分未经过除险加固的很多小(2)型水库因为没有办法实现正常的泄洪而出现了漫坝,加上没有人维护管理,坝体上杂草丛生,有些甚至长成了灌木,这还能称为一座水库吗?”

  我国现有水库绝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50、60、70年代。据统计,大型水库的75%、中型水库的67%、小型水库的90%是在1958年至1976年最近一段时间建成的。限于当时经济、技术等条件,部分水库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工程总体布置、建筑物结构等存在设计缺陷,大部分小型水库没经过正规设计或没有设计。同时,工程项目施工基本靠群众运动、人海战术,施工水平低、质量差。一些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从投入运行时就遗留了诸多安全风险隐患,启用条件不完善,存在防洪标准不足、坝体结构单薄、防渗排水系统不完善、溢洪道等主要水工建筑物未完建或缺少泄洪建筑物等问题,很难保证安全运行。

  此外,长期以来受“重建设、轻管理”影响,水库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水库管理各项投入不足,管理和养护经费严重缺乏,致使水库的维修养护不及时或不彻底,久而久之,工程“积病成险”。特别是绝大多数小型水库没有一点管理经费来源,老化失修情况更为严重,加上97%的小型水库缺少必要的水雨情测报、通信预警、安全监测等运行管理设施,若发生严重险情,难以有效组织抢险、预警和及时疏散转移下游群众。

  “有的水库,下面就是县城,到了汛期,怕水库垮塌出现危险,我们都不敢蓄水;而有的水库渗漏严重,周围村庄的农民不得不改种甘蔗等其他作物。” 已经在水利这个行业工作了20多年的湖南醴陵市水利局副局长罗细平对记者说。

  而对于这种时时存在的危险,高世奇有着深切的感受,因为他所在的源头村就位于石硖冲水库的下面。“当初建坝的时候,我父亲还参与了呢,和村民们一起肩挑背扛建起的水库是我们村灌溉的惟一水源。除险加固以前,我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尤其是夏天,感觉一‘盆’水兜在头顶,弄不好整个村子就没了。而且,这个水库以前水渗得厉害,积在田里排不出去,我们村里的田大多成了低产田。”

  “我国大量中、小型水库都是土石坝,运行了30年甚至50年,建筑物和有关的设施设备已达到折旧年限,损坏老化严重,必须大修了。”罗细平说。

  2007年10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编制完成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利用3年时间对6240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2010年末,6240座病险水库全部顺利完成除险加固主体工程。

  自1998年大水以后,抢险加固病险水库的工作便一直在进行。2000年汛期,江西省萍乡市连着下了两个星期的雨,中型库枣木水库突然发生滑坡,萍乡市县两级上百人赶往前线紧急疏通管道,处理了险情。正是这次险情发生后,对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受到了慢慢的变多的重视,枣木水库也成为全国第一座纳入水利部除险加固工作的水库。

  2007年10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编制完成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利用3年时间对6240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这也是迄今为止针对病险水库顶级规模的一次除险加固。据了解,专项规划的总投资约65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91亿元,地方配套266亿元,投资规模是专项规划实施前10年的1.5倍,项目数量是前10年的3倍。

  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司长孙继昌表示,水利部按照“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事权、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专项规划项目。其中:大中型项目,考虑项目规模、病险程度、危害性以及前期工作深度等,按轻重缓急分3年完成;小型项目,按每年三分之一,分3年完成。

  “以前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库的病险问题。”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佩亚说,“现在,我们则要有意识、成规模地在病险水库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之前,按照计划要求,对其进行除险加固。”

  湖南省现有各类水库13326座,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7,是水库最多的省份。其中,包括1座大型、123座中型和510座小(1)型水库在内的634座水库被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这些水库点多面广,有关工作人员一定做到心中有数。在株洲市水利局建管科科长廖嫦娥的书包里,记者就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株洲市内每一座列入专项规划的水库的开工时间、工程进展情况等信息。“水库出现病险,管理不到位是重要原因,这样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加强管理。”廖嫦娥告诉记者。

  水库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江西省,则对全省规划内的病险水库逐座落实了除险加固政府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项目管理单位负责人,并通过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制。“从实施情况反映,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基本得到落实,责任人的职责较为明确,履行职责基本到位,有力地保证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顺利推进。”周放平表示。

  就在2010年年底,从水利部传来好消息,全国被纳入规划的6240座病险水库已经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并进行了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验收。

  2010年,水利部与财政部组织编制了《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在3年内对5400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但是,水库维护是个系统性工程,在解决好资金和人才问题时,还要处理好配套设施的安全运行。

  2010年底完成除险加固主体工程的6240座病险水库,主要指的是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小(1)型水库。但是,在我国,小型水库尤其是小(2)型水库在水库总量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以江西省为例,全省已建成并注册的各类水库共9731座,其中大型25座,中型232座,小(1)型1434座,小(2)型8040座,小(2)型水库占到了82.62%。同时,小型水库多建在偏僻的乡村,由于缺乏管理维护,也成为了“病症”较重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2010年,水利部与财政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在3年内对其余5400座小(1)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共涉及除北京、天津、上海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总投资为244.04亿元。同时,又编制完成了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2013年基本完成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5年完成其余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正在全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在江西、湖南的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和水利专家和记者说,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其实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表现在资金方面。与以往规划内同一个项目投资由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构成不同,《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投资按项目划分,中央资金承担部分项目建设,其余项目由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用中央资金建设的项目和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每年要按比例同步实施。中央资金按照“早建早补、晚建晚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分年度安排到位。“一个小(2)型水库要想达到完全的除险加固需要200多万元,丰城市有352座小(2)型水库,也就是需要投入6亿多元进行综合治理。对于丰城这样一个县级市,需要承担的部分就会是一个很大的缺口。”江西省丰城市水利局副局长陆光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其次,就是人才匮乏的问题。水库的位置大多很偏僻,水利人的日子清苦、收入又低,基层水利管理系统留不住人才,由此影响了水库管护的专业性,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加重了水库的“病症”。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以在一定层次上恢复农村水管体系,将村里的水库管理权收回到乡镇,设立专门机构、人员和固定经费统筹管理小水库、农村饮水安全、面上水利工程等农村公益性工作。同时,公共财政也要加大对现有水管单位的投入力度,真正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只是解决了水源地的问题。水库维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着诸多环节,要比较长时间。目前水利部正在同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使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建立起长效良性运行机制。同时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系改造等工程,让水库真正发挥效益。


相关产品